|
垃圾出城記——新華社記者全程記錄生活垃圾消納過程 二維碼
發表時間:2018-09-04 10:50來(lai)源(yuan):新華網 對大多數人而言,垃圾被丟棄之后即從視線中消失。 居民家中產生的生活垃圾會經過哪些處理流程?經歷多少環節?最后流向何方?為了解垃圾從產生到消亡的全流程,冬日里的一天,新華社記者歷時半天跟蹤記錄了北京西城區天仙胡同甲13號生活垃圾的“出城之旅”。 10時許,北京鬧市口附近天仙胡同甲13號一家當地小有名氣餐館的門口,已經擺放了一堆垃圾。從外觀看,垃圾的“內容”比較“豐富”,有各種菜葉,丟棄的餐巾紙、賬單、塑料袋以及剩余飯菜等。 10時3分,一輛印有“金融街保潔31”的三輪電動垃圾收集車開進胡同。開車小伙子兼職垃圾收集員,麻利地將堆在門口的垃圾塞進垃圾斗。“這些垃圾里有紙和剩飯,環衛部門不要求居民對垃圾分類嗎?”記者看著混雜在一起的垃圾問。 “我們單位也沒說分類不分類,我只負責送到垃圾站就行。”小伙子指著垃圾說,“這都是生活垃圾,臟不唧唧的,你說該怎么分啊?”說話間小伙子騎上車子繼續前行,滲瀝液順著垃圾斗的空隙一路滴下。 10時15分,記者跟隨三輪車來到位于佟麟閣路的006號北京市西清清潔服務中心密閉式清潔站,31號保潔車在這里將垃圾卸進密閉式垃圾倉,等待下一步轉運。 “在這兒收集的垃圾直接運到填埋場嗎,有沒有分類?”記者問清潔站管理員茍旭東。 “先得送到馬家樓分選轉運站擠壓處理,西城區的垃圾全往那兒拉,擠壓去水后再用幾十噸的大車拉走。”茍旭東說,“分類嘛,我們這沒有,直接裝箱拉走。” 10時28分,一輛印有“北京環衛集團4-N253”字樣的平板卡車駛入清潔站。倒車、卸箱、裝車……幾分鐘時間總重量4噸多的滿載垃圾箱就被拖離了清潔站。 11時15分,記者跟隨著平板卡車來到位于南四環附近的馬家樓分選轉運站,這里“匯合”東城區和西城區部分生活垃圾并分選出5部分,然后分別打包運往填埋場和堆肥廠。轉運站內非常干凈,除了核心操作區尚存些許臭味,場站四周都被除臭劑覆蓋,并無異常氣味。 “將垃圾卸入料倉后,我們通過滾筒篩篩選、振動篩篩選、磁選和風選等工藝先將垃圾中的金屬、塑料和紙張等篩出,然后再分別篩出0至15mm垃圾作為填埋場覆蓋土,15至80mm垃圾作為堆肥原料,大于80mm的垃圾則進行填埋或者焚燒。”馬家樓分選轉運站站長石桂祥說,“轉運站的工作一方面是盡量將垃圾資源化,另一方面是為后端處理做好準備。” 在石桂祥帶領下,記者來到分選打包操作平臺。垃圾進入料倉后馬上被傳送帶送至各個篩選環節,幾分鐘就進入多個專業運輸箱,它們在三四個小時內會被分別送往南宮堆肥廠、安定垃圾填埋場以及資源化利用場所。 “垃圾分選轉運工藝并不復雜,但分選之后的處理卻越來越麻煩了,北京市現在幾乎所有的垃圾填埋場都在超負荷運轉,焚燒發電應該是垃圾資源化、無害化處理的最佳渠道,且現在的技術已經達標,對有害物質完全可以控制,但因為有的居民反對而導致焚燒廠建設嚴重滯后。”石桂祥說,“這就需要公眾對垃圾焚燒有一個科學、理性的再認識,珍貴的土地資源不能再輕易浪費了!” 中午時分,隨著幾輛大卡車陸續開出馬家樓分選轉運站,當天早晨堆在天仙胡同甲13號門口的垃圾被分類送往各個處理場所,此時距分選站40多公里的安定垃圾填埋場正迎來一天中的作業高峰期。望著這塊20多公頃土地上的日益長高的“垃圾山”,記者心中百感交集。 (原標題:垃圾出城記——新華社記者全程記錄生活垃圾消納過程)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