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我國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建設路徑與發展建議 二維碼
發表時間(jian):2025-02-20 09:19來源:環衛(wei)之(zhi)聲 文梳理了(le)我國廢棄物循環(huan)(huan)利用的主要成(cheng)效與(yu)未(wei)來發展趨勢,辨(bian)識了(le)廢棄物循環(huan)(huan)與(yu)減污降碳協同潛(qian)力(li)(li)未(wei)充分發揮、技術創(chuang)新(xin)和研發力(li)(li)度不(bu)足、可持續(xu)商業模式缺乏、標準認證體系不(bu)規(gui)范、現有法律法規(gui)和標準體系建(jian)設協同性不(bu)足等問題。(素材來源:中國工程院院刊《中國工程科學》2024年第6期) ![]() 前(qian)言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全面節約戰略,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,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。廢(fei)棄物循環利用對(dui)碳(tan)達峰、碳(tan)中和、資源安全、生態(tai)環境保(bao)護及經濟(ji)可(ke)持(chi)續發展(zhan)至關重要(yao)。面對(dui)全球資源消(xiao)耗和環境污染加劇,其(qi)在水(shui)泥(ni)、鋼鐵(tie)、塑料(liao)等領域的應用可(ke)削減45%溫室氣體排放,并緩解資源壓力。預計到2030年(nian),鋼鐵(tie)回(hui)收利用將使我(wo)國鋼鐵(tie)對(dui)外依存(cun)度從(cong)60%降至30%。目前我(wo)國固體廢(fei)物累積堆存(cun)量約8×101?t,年(nian)新(xin)增1.2×101?t,且仍在增長。 廢棄物循環(huan)利用(yong)有助(zhu)于強化(hua)資源保障、優化(hua)供應(ying)鏈、減少污染(ran)排放(fang),并推動“無廢城市”建設,形成“城市礦(kuang)產(chan)”開(kai)發新模式(shi)。然而,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,我國循環利用體系仍存在不足,面臨“無廢”愿景與碳中和目標帶來的挑戰,亟待優化升級。 當前研究主要集中于績效評價、價值核算和資源化技術等方面,缺乏對體系建設的系統性分析。為(wei)完善綠色低碳轉型背景下的循環(huan)利(li)用體(ti)系(xi),本文(wen)梳理(li)其發展(zhan)現狀與(yu)趨勢,識別關(guan)鍵(jian)瓶(ping)頸(jing),并圍繞新能源(yuan)固(gu)廢(fei)、高分子廢(fei)棄(qi)(qi)物、工業固(gu)廢(fei)跨(kua)產業協同及城市(shi)多源(yuan)廢(fei)棄(qi)(qi)物耦合等(deng)領域,提出從源(yuan)頭減(jian)量、優化回收(shou)體(ti)系(xi)、強化資源(yuan)化利(li)用全(quan)過程管(guan)理(li)的建設路徑及發展(zhan)建議,以(yi)期(qi)為(wei)我國廢(fei)棄(qi)(qi)物循環(huan)利(li)用體(ti)系(xi)建設提供參考(kao)。 我國廢棄物循環(huan)利用的主要成效、發(fa)展趨勢與重點(dian)領域加快廢棄物循環利用是我國綠色轉型的重要舉措。自2003年以來,我(wo)(wo)國持續(xu)推(tui)進循環經濟發(fa)展(zhan),完善相關政策體系。廢棄物循環利用作為核(he)心(xin)內容,已(yi)形(xing)成較完善的政策框(kuang)架,包括(kuo)1部(bu)基(ji)礎性(xing)法(fa)律、11部(bu)相關法(fa)律、6部(bu)以上(shang)行政法(fa)規(gui)、15部(bu)以上(shang)地(di)方性(xing)條例及20余(yu)部(bu)部(bu)門規(gui)章,政策體系建設成效顯(xian)著。近10年,我(wo)(wo)國發(fa)布的主要相關政策文件(jian)詳(xiang)見(jian)表1。 表1 近10年我國廢棄(qi)物循環利用的相關政策文件 ![]() 2. 廢棄(qi)物循環利用有效支(zhi)撐了國家資源保障與(yu)供應鏈安全(quan) 戰略性資源包括原生資源和再生資源,其安全穩定供應至關重要。廢棄(qi)物循環(huan)利(li)用,尤其是新興廢棄(qi)物的(de)回收,可(ke)提升關鍵資(zi)源利(li)用效率,增(zeng)強我國(guo)資(zi)源、能源及產業鏈安全。“城市礦產”開發成為可(ke)靠的(de)資(zi)源補充(chong)渠道。預計(ji)到2030年,再(zai)生銅、鐵、鋁、鉛對原生資(zi)源的(de)替代(dai)率將(jiang)分別(bie)超過46%、53%、25%和(he)45%,大幅降低對外依存度(du)。 3. 廢棄物(wu)循環利(li)用顯著減少了資源消耗、污(wu)染排放(fang)和溫(wen)室氣體排放(fang) 循環利用顯著減少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。2021年(nian),我(wo)國主(zhu)要資(zi)源產出率較2012年(nian)提升58%,農用(yong)化肥使用(yong)量(liang)下(xia)降11.1%,秸稈(gan)綜合利用(yong)率增長(chang)14%,單位GDP能耗和(he)用(yong)水(shui)(shui)量(liang)分別下(xia)降26.4%和(he)45%,大(da)宗固廢綜合利用(yong)率提高16%,再生(sheng)資(zi)源回(hui)收量(liang)達2012年(nian)的兩倍以(yi)上。2021年(nian),循環(huan)經濟(ji)發展減(jian)少(shao)(shao)二氧化碳(tan)排放量(liang)約2.73×10? t。預計(ji)到2050年(nian),全球循環(huan)經濟(ji)可使鋼鐵、水(shui)(shui)泥、塑料(liao)、鋁(lv)等行業碳(tan)排放減(jian)少(shao)(shao)40%,成(cheng)為“雙碳(tan)”目(mu)標的重要支撐。 4. 廢棄物循環利(li)用有力推進了“無廢城市(shi)”建(jian)設(she)的新實踐 “無廢城市(shi)”建設依托廢棄物循環利用(yong)。2018年(nian),國務(wu)院發布《“無(wu)廢(fei)城市(shi)(shi)”建設試點工作方(fang)案》,推動固廢(fei)源頭(tou)減(jian)量與資源化利用,減(jian)少填(tian)埋(mai)量,降低環境(jing)影響。2019年(nian)以(yi)來,我國“無(wu)廢(fei)城市(shi)(shi)”試點示(shi)范模式(shi)基本形(xing)成。“十四五”期間,試點范圍由“11+5”擴(kuo)展至“113+8”,覆蓋長三角(jiao)、粵港澳(ao)大灣區、京津(jin)冀和(he)成渝等重點區域(yu),形(xing)成可(ke)推廣的示(shi)范模式(shi),如(ru)銅(tong)陵市(shi)(shi)的“無(wu)廢(fei)礦(kuang)山(shan)”、盤錦市(shi)(shi)的“無(wu)廢(fei)油田”、徐州市(shi)(shi)與包頭(tou)市(shi)(shi)的“廢(fei)棄礦(kuang)山(shan)生態修復”等。 5. 初步形(xing)成了(le)“城市礦產”資源利用區域中心(xin) “城市礦產”循環利用是廢棄物資源化的重要環節。我(wo)國依托現有(you)廢(fei)舊物資(zi)交易市場,形成區域性資(zi)源集(ji)聚中(zhong)心。2020年,我(wo)國廢(fei)鋼利用(yong)(yong)量(liang)(liang)達2.6×10? t,替代62%品(pin)位(wei)鐵精礦4.1×10? t;建筑垃圾綜合利用(yong)(yong)率(lv)50%;廢(fei)紙利用(yong)(yong)量(liang)(liang)5.49×10? t;再(zai)生有(you)色金屬產量(liang)(liang)1.45×10? t,占國內總產量(liang)(liang)的23.5%。 ![]() (二) 我國廢棄物循環利用的(de)發(fa)展趨勢 1. 低回收價值廢(fei)棄物污染治理日益得到重視 一次性(xing)塑料(liao)制品、復合(he)材料(liao)包裝等低回(hui)收價(jia)值廢棄物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構成(cheng)威(wei)脅(xie)。2019年我國塑(su)料(liao)(liao)(liao)廢(fei)棄(qi)(qi)量達6.3×10? t,其中塑(su)料(liao)(liao)(liao)袋、農膜、飲料(liao)(liao)(liao)瓶等一(yi)次性塑(su)料(liao)(liao)(liao)產品年廢(fei)棄(qi)(qi)量超(chao)2×10? t,是“白色污染”主要來(lai)源。這類(lei)廢(fei)棄(qi)(qi)物難降(jiang)解、處(chu)理(li)成(cheng)本高、易(yi)造成(cheng)二次污染,長期(qi)影響生(sheng)態環境。國際(ji)社(she)會正加(jia)強(qiang)政策法規,推動其回收利(li)用及替代產品研(yan)發。 2. 能源交通(tong)轉(zhuan)型下的戰略性(xing)金屬(shu)供應風險(xian)凸顯 風電、光伏發電、電動汽車等加速能源交通轉型,提升了關鍵金屬需求。2050年凈零排放目標下,2020—2030年,稀土、鈷、鋰(li)、鎳(nie)、銅、錳(meng)等市場規模將增長6倍以上。然(ran)而(er),這些資源主(zhu)要儲于智利、印尼、澳大利亞(ya)、剛果(金)、中(zhong)(zhong)國和(he)南非,而(er)消費集中(zhong)(zhong)在美、中(zhong)(zhong)、歐,供應鏈安(an)全(quan)挑戰凸顯。 3. 新興廢(fei)棄(qi)物回收利用面臨全球綠色壁(bi)壘(lei)風險 部分國家以應對氣候變化為由設立綠色壁壘,如歐盟2023年試行碳邊境調節機制(CBAM),通過碳關稅削弱非歐盟企業競爭力。我國鋼鐵、鋁等產品面臨(lin)壓力,同時新(xin)能源汽車(che)、鋰電池、光伏產品出口突破萬(wan)億(yi)元(yuan),但退役新(xin)能源設備的(de)回收仍需(xu)規范。歐盟(meng)《凈(jing)零工業法案(an)》《電池法規》和美國《清潔(jie)競爭法案(an)》均強化循環利用要求,我國需(xu)加快(kuai)推動廢棄(qi)物資源化應對(dui)貿易(yi)壁(bi)壘。 4. 數字化技術在廢(fei)棄物循(xun)環利用中的應用范圍不斷擴(kuo)大 人工智能、大數據、物聯網等技術正深度融入廢棄物管理。大數(shu)據可優化回收布局,提高資源分配效率(lv);物(wu)聯網技術通過傳(chuan)感器實時監控廢棄物(wu)處理(li)過程,提升透明(ming)度并(bing)降低環(huan)境風險。同時,追蹤廢棄物(wu)流向,確(que)保資源全(quan)程可追溯,有助(zhu)于提升循環(huan)利用管理(li)水平。 ![]() (三(san)) 我國(guo)廢棄物循(xun)環利(li)用的重點領域 根據我國廢棄(qi)(qi)物(wu)循環利(li)(li)用的現狀(zhuang)與發(fa)展(zhan)趨勢(shi),需聚焦解決新(xin)能源(yuan)行業(ye)大規(gui)模(mo)發(fa)展(zhan)帶來的關鍵金屬可持續性供給問(wen)題與廢棄(qi)(qi)高分子材料污染問(wen)題,超(chao)前部署(shu)建(jian)立(li)新(xin)興(xing)固廢綜合循環利(li)(li)用體系;并(bing)從(cong)跨產業(ye)協同和多源(yuan)廢棄(qi)(qi)物(wu)耦合發(fa)展(zhan)角度(du)解決廢棄(qi)(qi)物(wu)規(gui)模(mo)化、高值(zhi)化循環利(li)(li)用的新(xin)問(wen)題。基于以上考慮,本文確定了新能源固廢、廢棄高分子材料、工業固廢跨產業協同、城市多源廢棄物耦合4個廢棄物循環利用重點領域。 1. 新能源固廢(fei)循環利用(yong) “雙碳”目標下,光伏、風電、動力電池等比重持續提升,預計206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比超80%。隨著設(she)備退(tui)役(yi)規(gui)模增長,關鍵金(jin)屬(shu)回(hui)(hui)收(shou)成本高(gao),影響新(xin)能源裝(zhuang)機擴張。回(hui)(hui)收(shou)體系布(bu)局需結合(he)退(tui)役(yi)設(she)備分(fen)布(bu)優(you)化(hua),同時加強污染控(kong)制、環境管理及(ji)政策支(zhi)持。 2. 廢棄高(gao)分(fen)子(zi)材(cai)料循(xun)環(huan)利用 我國高分子材料消費量和廢棄量居全球前列,導致“白色污染”“黑色污染”等環境問題加劇。政府已發布相關政策規劃,推動高分子廢棄物回收利用和再生行業規范化,提高資源循環效率。 3. 工業固廢(fei)跨產業協同利(li)用 我國冶金、化工等行業進入成熟期,工業固廢及建筑垃圾處于高位平臺期。2011—2021年,我國(guo)(guo)工業固廢(fei)利(li)(li)用(yong)(yong)量從1.5×10? t增至2×10? t,綜合(he)利(li)(li)用(yong)(yong)率(lv)提(ti)升至57%,但仍低于發達國(guo)(guo)家水(shui)平(ping)。當前產業鏈銜接不暢、技(ji)術(shu)創新不足,亟(ji)需推動跨行(xing)業協同(tong)利(li)(li)用(yong)(yong),提(ti)升資源化效率(lv)。 4. 城市(shi)多源(yuan)廢棄物(wu)耦(ou)合利用 我國城市固廢來源多元,包括生活垃圾、廚余垃圾、園林垃圾、污水污泥等,年產量超5×10? t,尚未形成全鏈條耦合利用體系。當前城市垃圾處理設施分散、協同不足,制約綠色發展。未來需研發廢棄物分類收集-智能收運-分質預處理及協同能源化-污染集中控制全過程的技術創新鏈條,形成城市多源廢棄物協同處置系統性解決方案。 ![]() 我國廢棄物循環利用存在的主要(yao)問題(二) 技術創新和研發力度(du)不足(zu) 廢(fei)棄物循環利用(yong)技術(shu)創新滯后,企業仍(reng)集中于低(di)附加值應用(yong),缺乏高效資(zi)源化技術(shu)。大(da)宗工(gong)業固廢(fei)、焚燒飛灰、農業廢(fei)棄物等(deng)仍(reng)缺乏經濟可行的(de)處理方案(an),急需(xu)技術(shu)突破與綜合管理提升。 (三) 廢棄物(wu)循環(huan)利用的產業化缺乏可持續(xu)商業模式 循環利用產業(ye)化(hua)水平較低,部分技(ji)術(shu)經(jing)濟(ji)性(xing)不(bu)足(zu),企業(ye)缺乏轉化(hua)動(dong)力(li)。知識產權保護(hu)不(bu)足(zu),技(ji)術(shu)多(duo)以商業(ye)機密(mi)形式存(cun)在,限(xian)制了推廣應(ying)用。此外,現有技(ji)術(shu)轉化(hua)平臺功(gong)能有限(xian),未能有效推動(dong)市場化(hua)應(ying)用。 (四(si)) 標準認(ren)證體系(xi)不規范(fan),智能化管控不足 當(dang)前循環(huan)利用標準體(ti)系(xi)存在(zai)定(ding)義不(bu)清、認證體(ti)系(xi)缺乏、信息(xi)化應用不(bu)足等問(wen)題。物聯網、大(da)數據等技術未被充分利用,分類回收與智(zhi)能調配仍需優(you)化,監管網絡有待(dai)完善。 (五(wu)) 現有(you)法律法規和(he)標準體系建設的(de)協同性不足 現行法(fa)(fa)律法(fa)(fa)規(gui)缺乏統籌(chou),政(zheng)策(ce)間銜接(jie)不暢,管理權責(ze)邊界不清(qing)。廢棄(qi)物分類、回(hui)收(shou)、處理的法(fa)(fa)律規(gui)定不完善,導致實際操作(zuo)混亂,制(zhi)約循環(huan)利(li)用體系建設。需加(jia)強法(fa)(fa)規(gui)協(xie)調,提升管理效能(neng)。 ![]() ![]() 《我國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建設路徑與發展建議》 |
|